一、回顾
《文学翻译》开课以来,课程组高度重视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案例、课件和实践教学资料,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努力建构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改效果,教学质量得到督导员、研究生及同行的较高评价,课程组近三次的评教成绩平均分都在95分以上。
课程教学改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
不仅将翻译理论、基本原则、方法技巧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本的翻译实践有机结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翻译水平;而且注重基础理论、方法论与学科前沿问题的结合,及时将文学翻译领域的最新翻译成果和研究成果引入教学,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二)教学方法
能够积极运用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教学方法,突出研究生自主学习及科研能力的培养,有效调动研究生学习积极性。
(三)实践教学
通过大量的课外作业、小组课题研究、承接翻译任务、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翻译比赛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文学翻译实践,在实践中提高翻译水平,积累翻译经验,总结翻译方法与技巧,充分体现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
(四)第二课堂
能够利用QQ、微信等社交平台和公共邮箱,及时与学生分享最新文学翻译成果和研究成果,经常与学生深入讨论翻译实践的心得与体会,较好地延伸了课堂教学,成为有效的第二课堂。
二、展望
课程组积极探掘其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数字化资源建设、课程特色等方面的潜力,打造校级精品课程。
展望未来,课程组计划在三年内深化系列改革,达到如下改革目标:
(一)教学研究
积极参加校级教研,争取国家级、省部级研究生教研、教改项目立项;争取获过更多校级以上研究生教研奖励;达到年人均第一作者发表的研究生教研论文或与研究生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不少于0.5篇的要求。
(二)数字化资源建设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尽快开通网络课程平台并实现线上授课或混合式教学。
(三)课程特色培育
课程组在进行译文赏析的基础上,培育本课程特色及创新点,努力做到不断创新、特色鲜明。
借助外国语学院李常磊教授组建的“莫言与福克纳研究”平台,选取莫言《红高粱》、《师傅越来越幽默》、《透明的胡萝卜》等作品片段的译文,结合葛浩文对苏童、余华、格非等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的翻译,使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译介和传播状况。
依托外国语学院现当代英语国家文学研究团队在族裔文学研究方面的既有资源,将非裔加拿大诗人马琳·诺比斯·菲利普、华裔美国小说家伍绮诗、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等的作品选段及相应译文作为解析的对象,使学生对当代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状况有整体性的了解。
在文学文本的选择方面注重经典性与时代性并举,保留《汉姆雷特》《简爱》《雾都孤儿》《红楼梦》《雷雨》《茶馆》等经典作品译文赏析环节的同时,适当增选英语文坛中坚作家的新作品及新锐作家的作品片段及译文进行分析,如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像我这样的机器人》、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被掩埋的巨人》、爱尔兰作家萨利·鲁尼的《聊天记录》等,适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