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方法在社会学硕士教育和实践操作中的重要性逐渐日益受到重视。《质性研究方法》的价值理念、研究方法、理论观点是现代社会学专业的重要基础和来源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已学习过的社会学理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专业课程基础上,通过对质性研究价值理念、理论与方法的把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调查敏感意识,进而为学生的社会调查实务操作、资料收集与分析打下扎实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质性研究的思想来源、价值理念、具体方法、资料呈现、资料分析,并能够对不同的研究方法特别是量化研究方法保持文化敏感意识。
《质性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Qualitative Research
课程编号:SS011020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学 时:48
学 分:3
开课单位:政法学院
大纲撰写人:李伟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在已学习过的社会学理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专业课程基础上,通过对质性研究价值理念、理论与方法的把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调查敏感意识,进而为学生的社会调查实务操作、资料收集与分析打下扎实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质性研究的思想来源、价值理念、资料收集、资料呈现、资料分析,并能够对不同的研究方法特别是量化研究方法保持文化敏感意识,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质性研究方法应用于具体实践,具有一定的质性研究设计、实施和开展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学想像力,发展社会学的理论思维能力。
(一)质性研究理论基础(6学时)
1.研究(问题)的类型与性质
2.质性研究方法:概念、特征与类型
3.质性研究方法理论范式
4.一般性框架与操作性框架
(二)质性研究资料收集(12课时)
(三)质性研究资料分析(12课时)
(四)质性研究资料呈现(6课时)
1.呈现的地位与性质
2.社会科学论文(报告)的逻辑结构
3.质性研究的呈现技术
(五)质性研究具体方法(6课时)
1.民族志
2.扎根理论
(六)质性研究应用(6课时)
1.质性研究软件的使用
2.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三、教学方式
老师主讲、学生实践
四、考核方式(注明考试的形式,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所占比例。)
考试。具体为总成绩=平时成绩(小论文成绩+课堂表现+考勤)+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30%(小论文成绩+课堂表现+考勤,各占20%,5%,5%);考试成绩占70%。
五、先修课程:
《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研究方法》
六、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教材、推荐书目、推荐期刊文章、学习网站等):
(一)教材
[1]文军:《质性研究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面向21 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
[2]李晓风:《质性研究方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二)推荐书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潘绥铭、黄盈盈.论方法——社会学本土调查的实践与升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美国)大卫·希尔弗曼.如何做质性研究.李雪、张劼颖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4](美国)凯西·卡麦兹.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指南.边国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5](美)迈尔斯.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与实践.张芬芬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6](美国)克兰迪宁.叙事探究:质的研究中的经验和故事.张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美国)詹姆斯·保罗·吉.话语分析导论:理论与方法.杨炳钧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8](美国)阿巴斯·塔沙克里.混合方法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结合.唐海华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9](美国)麦瑞尔姆.质化研究:个案研究的扩展.于泽元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10](美国)约翰·W·克雷斯威尔.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定性定量与混合研究的路径.崔延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三)推荐期刊文章
[1]陈向明.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1996,6:93-102.
[2]熊秉纯.质性研究方法刍议:来自社会性别视角的探索[J].社会学研究,2001,5:17-33.
[3]徐建平.质性研究中编码者信度的多种方法考察[J].心理科学,2005,6:1430-1432.
[4]周凤华.Q方法论:一座沟通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桥梁[J].武汉大学学报,2006,3:401-406.
[5]朱迪.混合研究方法的方法论、研究策略及应用——以消费模式研究为例[J].社会学研究,2012,4:146-166.
[6]邹鑫.婆媳冲突成因的混合方法研究——质性与量化的结合[J].北京大学学报,2015,1:187-19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eb10300102v119.html
http://www.sociologyol.org/yanjiubankuai/fenleisuoyin/shehuiyanjiufangfa/dingliangfangfa/2013-07-03/16648.htm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425/09/2205372_372008563.shtml
http://www.socibar.com/a/method/2013/0701/7443.html
http://study.ccln.gov.cn/fenke/xinwenchuanboxue/xwxxlj/xwcbxxff/124821.shtml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ZDX200311018.htm
http://sylnnw.blog.163.com/blog/static/509789942013102365723941/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LXB201107006.ht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07a5530101r0l0.html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11-02/17/c_121091548.htm
(五)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