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 67(今日)/ 96659 (总量)
注册
登录
社会性别研究

课程代码:SS013034

课程负责人: 梁丽霞
共建教师:
课程建设:省级优质课程 开课学院:政法学院

开课时间:2019年06月14日 学习人数:186人
有效时间: 永久有效 评分:
课程还未发布,不允许加入和购买
教学研究
“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互动式教学体系”的教改
2019-11-14

    本课程组经过多年的课程实践,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互动式教学体系”的教改方式,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如下图所示。

 

1.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目前课程组的教学队伍为基础,为进一步突出课程特色、提升教学质量、提高育人水平,课程组负责人梁丽霞教授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互动式教学体系”的教改方针,从教师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的系统模式。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四中心”教育模式,确立学生的中心地位,尊重学生个性,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进考核方式,优化第一课堂、强化第二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统筹规划设计课程内容体系

    《社会性别研究》课程是兼具理论与行动主义特点的课程,如何将理论讲授与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培养、以及学生实践能力和具体的行动能力进行有效结合,是本课程组在课程内容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的焦点。经过课程组成员的探讨、与学生之间的问卷摸底,逐步确定了“理论知识+文献分析+课题研究+社会调研”四位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即,教师主讲理论知识,辅导学生进行文献分析,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组织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团队、带领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带领学生参加各类社会调研。通过“四位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改变了以往学生单项接收信息、接收单项书本信息、理论分析能力欠缺、以及理论与实践能力相脱节等问题。

3.双课堂制提升学生科学研究能力

    研究生阶段对学生的培养,一方面要注重向学生传授相关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自身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组通过打造“校内校外双课堂”,着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通过双课堂制的教学体系,加强了师生互动、师生的共同研究,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联系不紧密、学生无法有效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的壁垒。

其一,打造校内课堂的“文献分析”环节,在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所讲内容,设计文献分析环节,拿出4-6个课时,让每位学生选择与所讲课程内容相关的一篇高质量文献,课下进行研读分析,课上向老师和同学汇报文献研读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文献阅读的能力、文献分析的能力、以及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其二,打造校外课堂的“科研实践”环节。文科研究生没有实验室的实际操作,为培养锻炼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本课程组注重运用第二课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研讨、参与教师的课题调研、进行暑期寒假等社会调查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4.多管齐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社会性别研究》课程历来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特别是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去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课程组教师从课程设计、双课堂体系、社会调研、考核方式导向等多方面入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 在课程设计环节,课程组教师在每学期进行课程设计时,包括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等等,一方面课程组教师内部进行讨论,另一方面也会在第一节课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师生共同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共同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则是积极的参与者。教师可以拟定出一份教学设计的方案,让学生对此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教师在对这些意见进行总结之后,重新修订和完善教学设计。这样由教室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在接触该课程的第一时间里,就充分体现出其主体性地位,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在课程设计参与环节中加强了课程的实践性体验。
  2. 双课堂体系,如前所述,特别是在校外课堂环节,通过一系列实践性的科研活动,如:参与老师的课题研讨、加入老师的课题调研团队、参加暑期寒假的社会调查,在老师的指导下,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社会调研,本课程组教师每年寒暑假(以暑假为主)都会带领学生进行省内外的社会调研,为学生提供拓展视野、增加阅历、增强实践能力的机会。
  4. 考核方式导向“过程性考核”,改变以往的期末考试“终结性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更加注重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测试。这种导向作用在相当程度上促使了学生对平时课内文献分析等实践环节的重视。

5.提升课程团队成员的科研/教研能力

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非一朝一夕之功。课程组教师有3人为研究生导师,1人为研究生副导师,课程组成员的科研意识及科研实力较强,但是,教书育人过程中,还需进行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平时的教学研讨过程中,课程组负责人注重加强团队成员的教学改革意识,引导成员加强对教研立项、教研论文、教学荣誉/获奖等方面的重视。

阅读全文
“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互动式教学体系”的教改
作者:梁丽霞
发布时间:2019-11-14

    本课程组经过多年的课程实践,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互动式教学体系”的教改方式,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如下图所示。

 

1.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目前课程组的教学队伍为基础,为进一步突出课程特色、提升教学质量、提高育人水平,课程组负责人梁丽霞教授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互动式教学体系”的教改方针,从教师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的系统模式。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四中心”教育模式,确立学生的中心地位,尊重学生个性,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进考核方式,优化第一课堂、强化第二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统筹规划设计课程内容体系

    《社会性别研究》课程是兼具理论与行动主义特点的课程,如何将理论讲授与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培养、以及学生实践能力和具体的行动能力进行有效结合,是本课程组在课程内容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的焦点。经过课程组成员的探讨、与学生之间的问卷摸底,逐步确定了“理论知识+文献分析+课题研究+社会调研”四位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即,教师主讲理论知识,辅导学生进行文献分析,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组织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团队、带领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带领学生参加各类社会调研。通过“四位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改变了以往学生单项接收信息、接收单项书本信息、理论分析能力欠缺、以及理论与实践能力相脱节等问题。

3.双课堂制提升学生科学研究能力

    研究生阶段对学生的培养,一方面要注重向学生传授相关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自身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组通过打造“校内校外双课堂”,着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通过双课堂制的教学体系,加强了师生互动、师生的共同研究,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联系不紧密、学生无法有效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的壁垒。

其一,打造校内课堂的“文献分析”环节,在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所讲内容,设计文献分析环节,拿出4-6个课时,让每位学生选择与所讲课程内容相关的一篇高质量文献,课下进行研读分析,课上向老师和同学汇报文献研读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文献阅读的能力、文献分析的能力、以及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其二,打造校外课堂的“科研实践”环节。文科研究生没有实验室的实际操作,为培养锻炼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本课程组注重运用第二课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研讨、参与教师的课题调研、进行暑期寒假等社会调查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4.多管齐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社会性别研究》课程历来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特别是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去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课程组教师从课程设计、双课堂体系、社会调研、考核方式导向等多方面入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 在课程设计环节,课程组教师在每学期进行课程设计时,包括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等等,一方面课程组教师内部进行讨论,另一方面也会在第一节课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师生共同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共同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则是积极的参与者。教师可以拟定出一份教学设计的方案,让学生对此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教师在对这些意见进行总结之后,重新修订和完善教学设计。这样由教室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在接触该课程的第一时间里,就充分体现出其主体性地位,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在课程设计参与环节中加强了课程的实践性体验。
  2. 双课堂体系,如前所述,特别是在校外课堂环节,通过一系列实践性的科研活动,如:参与老师的课题研讨、加入老师的课题调研团队、参加暑期寒假的社会调查,在老师的指导下,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社会调研,本课程组教师每年寒暑假(以暑假为主)都会带领学生进行省内外的社会调研,为学生提供拓展视野、增加阅历、增强实践能力的机会。
  4. 考核方式导向“过程性考核”,改变以往的期末考试“终结性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更加注重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测试。这种导向作用在相当程度上促使了学生对平时课内文献分析等实践环节的重视。

5.提升课程团队成员的科研/教研能力

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非一朝一夕之功。课程组教师有3人为研究生导师,1人为研究生副导师,课程组成员的科研意识及科研实力较强,但是,教书育人过程中,还需进行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平时的教学研讨过程中,课程组负责人注重加强团队成员的教学改革意识,引导成员加强对教研立项、教研论文、教学荣誉/获奖等方面的重视。

收起
“文献分享式”学习
2019-06-14

在学习过程中,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加一个文献阅读+文献分享环节。

结合所学社会性别研究的内容,学生选择学术期刊上的一篇高水平学术论文,要求该论文必须是论述社会性别问题、或具有社会性别视角,在课堂进行讲授。

这样改革的目的:

1、理论学习与实务学习相结合

2、提升学生查找文献及阅读文献的能力

3、提升学生社会性别的敏感度

4、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阅读全文
“文献分享式”学习
作者:梁丽霞
发布时间:2019-06-14

在学习过程中,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加一个文献阅读+文献分享环节。

结合所学社会性别研究的内容,学生选择学术期刊上的一篇高水平学术论文,要求该论文必须是论述社会性别问题、或具有社会性别视角,在课堂进行讲授。

这样改革的目的:

1、理论学习与实务学习相结合

2、提升学生查找文献及阅读文献的能力

3、提升学生社会性别的敏感度

4、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收起

教学团队

社会性别研究课程团队共有4位教师,包括梁丽霞、李伟峰、唐斌尧、韩钰。其中,教授2人,讲师2人,全部拥有博士学位。 1.知识结构:教学团队知识结构合理,包含社会性别学、社会人类学、妇女社会工作等知识体系,符合社会性别研究课程的内容特点和方法论特点。 2.年龄结构:教学团队呈现年轻化特点,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为42岁。 3.职称结构:教学团队成员职称结构合理,形成了较好的梯队,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教学团队中,全部为研究生导师。 4.学历结构:教学团队成员学历层次较高,全部具有研究生学历,团队中教师全部毕业于国内985高校,获得博士学位。 5.学缘结构:教学团队学缘结构合理,分别毕业于兰州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大学,其中,有2人(李伟峰、韩钰)拥有海外访学经历,来源广泛,结构多元,能够充分结合自身的知识体系融入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带给学生更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5.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具有双师型团队的结构特点,团队中的教师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理论研究层面的讲授和指导,同时也能结合实际为学生提供实务层面的辅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其中,团队负责人梁丽霞、唐斌尧被山东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聘为“山东省妇女儿童工作智库专家”,被山东省妇联聘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讲师团专家”,为山东省各地妇联提供政策咨询和实地调研;唐斌尧被评为“山东省妇女儿童工作先进个人”;有1人拥有双证(韩钰拥有教师资格证、社会工作师资格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