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性别研究》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课程,随着全球性别平等议题的成长,社会性别研究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中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无论是研究主题或是研究方法﹐都有重要的发展,并形成了具有本学科特色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与此相适应,社会性别研究的相关课程也在全国高校在不同学科、不同层面、以不同形式相继开设,并吸引了大批教师和学生的关注。
(二)课程目的和意义: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通过个人的经验来理解、分析和反思社会性别的建构过程、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领域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力求把性别不平等现象从日常生活经验上升到理论,加强对社会运作方式的理解;学习批判性地分析和思考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反思知识建构和理解不平等导致的社会消极影响的基础上,寻找社会变迁的力量。
(一)第1周
计划学时:3学时
授课内容:性别与社会性别;性别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发展状况;性别研究的理论之源;性别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要求:通过这一章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与性别研究相关的基本概念,清楚性别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性别研究的发展状况如何,支撑性别研究发展的理论根源是什么,并使学生理解性别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运用多媒体课件授课。
(二)第2周
计划学时:3学时
授课内容:性征;性别气质的心理建构;性别气质的历史文化建构
目的要求:使学生理解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的四种性别特征;讨论由历史累积下来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以及它们产生的历史和文化条件,以了解性别文化如何在历史延续中得以复制和重现。
授课方式:多媒体课件、教师主讲、学生讨论
(三)第3-4周
计划学时:6学时
授课内容:人的社会化;社会性别形成理论;中国人的性别社会化
目的要求:使学生了解性别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有关性别形成过程的一些主要理论。
授课方式:多媒体课件、教师主讲、学生讨论、课堂作业
(四)第5-6周
计划学时:6学时
授课内容:性关系;社会化的性关系的特点;性关系与性别秩序;性关系中的性别秩序建构过程。
目的要求:使学生了解性关系的含义及其内容,分析社会化了的性关系的基本特点,将性关系视为作用于两性不平等关系的重要社会机制进行讨论,使学生了解性关系并非是一个可以超脱历史文化和现实社会结构与制度的个人存在,而是在诸多的社会关系中个人实现的性权力,进而理解性关系如何通过社会制定的性行为的双重标准建立起不平等的性别秩序。
授课方式:多媒体课件、教师主讲、观看影片、学生讨论
(五)第7-8周
计划学时:6学时
授课内容:婚姻制度与性别关系;中国的婚姻制度;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婚姻制度下的性别关系。
目的要求:使学生了解婚姻制度的变迁,以及在这种变迁中妇女地位如何从从属男性的关系逐渐向平等关系演变。
授课方式:多媒体课件、教师主讲、学生讨论
(六)第9-10周
计划学时:6学时
授课内容:劳动性别分工;两性职业发展
目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两性劳动分工的传统与现状,反思劳动性别分工的意识形态的内涵,探讨其可能导致的社会后果;同时对两性职业发展展开探讨,关注现代社会组织中的性别关系。
授课方式:多媒体课件、教师主讲、学生讨论
(七)第11-12周
计划学时:6学时
授课内容:女权主义理论;社会性别研究方法论。
目的要求:梳理女权主义理论体系,介绍主义的女权主义理论派别;掌握社会性别研究方法。
授课方式:多媒体课件、教师主讲、学生讨论
(八)第13周
计划学时:3学时
授课内容:总结与反思;复习与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