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因为是面向非特殊教育方向的教育硕士开设的课程,所以课程以培养教师融合教育素养为目标,直面普通学校的融合教育现场,旨在为中小学融合教育的开展培养“种子”教师,引导普通中小学学科教师具备融合教育理念,初步形成指导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能力。
国内研究生层面的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开设的对象主要是面向特殊教育方向的研究生,学习该课程时学生已经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及各类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之类的课程。目前在我校开设的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主要面向非特教方向的教育硕士,如语文教育、数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向,课程性质是非学位课。
我校开设本课程的初衷是因为以融合教育为代表的新型教育思想正以丰富的内涵和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惠及包含残疾儿童少年在内的所有儿童。甚至有学者认为可以通过残疾儿童教育这一杠杆撬动教育体制的整体变革与社会文化的积极改变。另外的现实原因是我国随班就读质量堪忧,山东省随班就读比例还要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因此,在学院和教育管理方向导师的大力支持下,该课程在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选课成功。之后陆续在不同教育硕士方向中开始开设。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专题一 融合教育与随班就读(6学时)
一、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
二、特殊教育与融合教育
三、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
四、随班就读
五、融合教育专题视频
专题二 普通学校教师的融合教育素养(3学时)
一、普通学校教师的融合教育素养构成
二、普通学校教师的融合教育素养培养面临的困境
专题三 普通学校的融合教育工作机制(3学时)
一、普通学校融合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和参与者
二、融合教育的组织与保障
三、融合教育的无障碍环境创设
四、融合教育的课程与教学调整
五、融合教育效果与质量评估
专题四 区域融合教育特色实践案例分享(4学时)
一、山东潍坊奎文区融合教育实践
二、北京市海淀区融合教育实践
三、上海长宁融合教育实践
四、苏州常熟融合教育实践
三、课程考核及课程管理
本课程为非学位课程,课程考核信息如下:
考核形式:考查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
平时成绩:100分(考勤20%,课程论文80%)
期末成绩:100分。就“教师融合教育素养”“资源教室建设”等某一融合教育主题撰写论文。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讨论活动的表现和随堂作业成绩,期末成绩即期末考试成绩。作业采用论文形式,要求在系统基础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聚焦融合教育理论研究或实践问题展开深入思考,将学习成果以论文形式表现出来。论文考核标准要求符合学术规范,还要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