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翻译简史》是翻译硕士学位笔译方向研究生的学位必修课,是研究传统和现代译学理论及翻译史的一门重要课程。本课程的开设目的是使学生详细了解中西翻译历史上各个阶段的翻译活动的特点,以及对翻译理论形成的巨大意义。对中西翻译史从宏观、微观上进行研究,了解中西翻译理论的差异和共性以及相互影响,同时对中西翻译史上有影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进行个案研究,为中西翻译理论的发展寻找规律,为学生从事职业翻译打下基本的翻译理论基础。
1. 课程简介及中西翻译史概览 (2学时)
介绍什么是翻译、翻译学及翻译史;介绍中国传统译论的基本特点和西方翻译理论的基本形态和差别。
中国翻译史概览:(1)汉唐时期的佛经翻译;(2)明清时期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翻译; (3)五·四时期的西方人文科学的翻译;(4)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对西方的全面译介
西方翻译史概览:(1)古代西方翻译;(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 ;(3)中世纪西方翻译; (4)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 ; (5) 西方翻译史的第五次高潮 ;(6)西方翻译史的第六次高潮
课外学习要求:
阅读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第一章、罗新璋和陈应年的《翻译论集》序言,了解何为翻译、翻译学;
阅读孔慧怡《重写翻译史》,Anthony Pym的Method in Translation History,了解翻译史研究的基本路径和方法。
2. 《中国翻译史》详解(14学时)
2.1 从周朝到东汉桓帝前的翻译活动
2.2 从东汉桓帝末年到宋代的翻译活动
2.2.1 佛经翻译
(1)草创时期(2)发展时期(3)全盛时期(4)衰落时期
课外学习要求:
阅读陈福康《中国译学史》,罗新璋、陈应年的《翻译论集》涉及佛经翻译的章节,以及朱志渝《中国佛籍译论选辑评注》,张佩瑶《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上册):从最早期到佛典翻译》思考佛经翻译对中国和世界当代译学理论与实践的启示和中国翻译话语的现代转型问题。
2.2.2 西藏、辽、金、西夏的翻译活动
2.2.3 高昌、回鹘族的翻译活动
2.3 元代的翻译活动
2.4从明代到鸦片战争前的翻译活动
2.4.1 明代初中期
2.4.2 明末清初
2.4.3 回蒙傣彝等民族的翻译活动
2.4.4 清中期以后满汉蒙藏等民族文字的互译及外译
课外学习要求:
阅读陈福康《中国译学史》,谢天振《中西翻译简史》涉及明清时期翻译的部分,王宏志《翻译史研究》(1-3辑)以及邹振环《晚明汉文西学经典:编译、诠释、流传与影响》明清翻译部分,思考明清时期翻译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2.5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翻译活动
2.5.1 鸦片战争前后
2.5.2 甲午战争前后
2.5.3 外国文学的翻译
课外学习要求:
阅读陈福康《中国译学史》,王宏志《重释“信、达、雅”:20世纪中国翻译研究 》,从权利、意识形态、赞助人等视角思考中国近现代翻译风潮的历史成因和影响。
3. 《西方翻译史》详解(12学时)
3.1古代西方翻译
3.1.1 早期翻译和安德罗尼柯、西塞罗
3.1.2 早期《圣经》翻译和哲罗姆、奥古斯丁
3.2 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
3.2.1 中世纪初期的翻译和波伊提乌
3.2.2 中世纪中期的翻译和托莱多翻译院
3.2.3 中世纪末期的翻译和民族语言的形成
课外学习要求:
阅读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古代和中世纪部分,与中国译学史对应时期进行比较。
3.3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
3.3.1 德国的翻译和马丁路德
3.3.2 法国的翻译和多雷
3.3.3 英国的翻译和诺斯、弗洛里欧、查普曼
3.4 西方翻译史的第五次高潮
3.4.1 法国的翻译和巴托
3.4.2 德国的翻译和洪堡
3.4.3 英国的翻译和德莱顿
3.4.4 俄国的翻译和普希金、别林斯基
3.5 西方翻译史的第六次高潮
3.5.1 传统时期的翻译
3.5.2 新时期的翻译
课外学习要求:
阅读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近代部分,与中国译学史对应时期进行比较。
4. 翻译思想流变 (2学时)
4.1语文学派对翻译的界定
4.2 语言学派对翻译的严格界定
4.3 对语言学派翻译定义的批判与改进
4.4 翻译研究学派和文化学派对翻译的界定
4.5 解构学派对翻译的界定
课外学习要求:
阅读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Edwin Gentzler的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当代部分,与中国译学史对应时期进行比较。
5. 总结 (2学时)
5.1 我国传统译论的局限性
5.2 西方现代译论的借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