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生培养中一门比较重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着重从中国传统文学思想中挖掘批评理论要素,构建富于民族传统、有别于西方文论的理论体系,尤其是对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专业来说,是一门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挖掘中国古代对各种体裁文学作品的批评要素,进而对重要文学批评家进行总体观照;梳理和评价中国古代各个时期文学批评理论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如何将古今中外文学批评理论融会贯通进行研究。该课程重视文学批评原典的研读,重视与古代文学创作的学习研究相结合。
本课程是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位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已学习过的文学概论和古代文学课程基础上,通过对古代文学批评论著的解读和理论的把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论素养,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学与批评理论的理解,并进而为学生从事文学教学、研究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发展脉络;熟悉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著作,掌握其重要的文学理论观点;进而运用古代文论分析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
济南大学文学院于2004年招收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并于当年开设此课,现已培养了15届学生。2004-2006年期间,该课程名为“古代文论研究”,属于专业必修课,每学期32课时;2007年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调整,该课程更名为《中国文学批评史》,成为专业学位课,课时增加为每学期48课时。经过实践的检验,该门课程不仅为学生的文学理论素养提升起到了突出作用,而且使他们在古代文学专业研究中能够充分运用多种理论批评方法,提高了学位论文的写作质量。
课程编号:ss101006
开课学期:春季学期
学 时:48
学 分:3
开课单位:文学院
大纲撰写人:刘磊、代亮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位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本科阶段的文学概论、古代文学等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较为深入地阅读古代文学批评原著、教师的专题式讲授引导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文学理论素养,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文论的理解,并为下一步的学术研究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发展脉络;熟悉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著作,掌握其重要的文学理论观点;进而运用中国文论的立场、观点和精神去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二、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文艺思想(8学时)
1.文学的起源和文艺思想的萌芽
2.儒家的文艺思想
3.道家的文艺思想
4.两汉经学时代的文艺思想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16学时)
1.文学的自觉时代
2.《典论·论文》与《文赋》
3.刘勰及其不朽巨著《文心雕龙》
4.钟嵘的诗论专著《诗品》
(三)唐宋金元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12学时)
1.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和“诗境”的提出
2.唐代后期文学理论批评不同流派的分化与发展
3.苏轼与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
4.严羽和南宋金元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四)明清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12学时)
1.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2.明代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
3.王夫之和叶燮的诗歌理论
4.清代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
5.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
三、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四、考核方式
平时考核与期末成绩相结合,其中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40%,期末成绩为60%。平时考核形式:考勤、课堂讨论、课程论文。
五、先修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概论
六、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一)教材
[1]李建中.《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二)推荐书目
[1]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4]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5]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6]杨伯峻:《论语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9
[7]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2001
[8]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9]钟嵘撰,曹旭集注:《诗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0]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
[11]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1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3]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2002
[14](美)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三)推荐期刊文章
[1]陈伯海、黄霖、曹旭.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民族性与现代转换问题──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三人谈[J].《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1-9页.
[2]陈伯海.从古代文论到中国文论——21世纪古文论研究的断想 [J].《文学遗产》,2006年,第1辑:6-12页.
[3]赵敏俐.“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85-96页.
(四)学习网站
国学网:http://www.guoxue.com/
中国文学网:http://www.literature.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