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 96687
注册
登录
认知神经科学

课程代码:SS161010

课程负责人: 陈功香
共建教师:
课程建设:省级优质课程 开课学院: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

开课时间:2018年11月29日 学习人数:34人
有效时间: 永久有效 评分:
教学研究
认知心理学专题教学改革
2019-05-04

    针对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困境以及认知心理学教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笔者尝试在教学中引进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首倡的“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类似讨论式课堂,又不完全等同于讨论式课堂。对分课堂强调师生、生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在于把讲授和讨论的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此外,在考核方法上,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价,并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对该课程的投入。对分课堂把教学划分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 因此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课堂。

    要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流程,把每章节的内容分为两个过程进行,在时间上拉开档期。第一个过程,先由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该章节的教学目标、基本内容、基本概念、重点难点;第二个过程,布置学生在一周后的课堂上针对该章节的内容做分组讨论。在中间的一周时间里,教师要根据该章节的教学目标布置相应形式的作业,可以是主观性的思考题,没有固定答案,学生要结合自己所学,动脑思考才能解答;还可以布置阅读笔记,以鼓励学生开展围绕教学内容的发散性读书,总之,这一周时间是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内容进行内化吸收的阶段,为之后的分组讨论做好充分准备。从笔者实施对分课堂的改革效果看,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对分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教师讲授内容的改变

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后,我们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了梳理和调整,找出每章的重点和难点,进而确定哪些内容需要教师讲授,哪些内容可以交给学生写读书笔记,哪些内容需要让学生进行讨论。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制定了新的学期授课计划,挂到该课程在学校课程中心的教学网页上,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的进程及安排。

   (二)小组讨论的内容设定

认知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包含大量的实验和理论争论,如果全部内容都由教师独立讲解,很难持续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为此,我们设置了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进行交互式学习。讨论的主题设置分以下两类:

1. 针对每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讨论(理论+探索)

比如,第一章主要介绍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且针对每一种方法都有相应的实验支持。学生要充分学习并理解每一种研究方法,就需要熟悉并学会操作实验过程。为此,我们考虑设置两个作业题目:一是请考虑用汉语实验材料,采用减法反应时的方法考察短时记忆编码问题;二是分析相加因素法实验逻辑的合理性。前者是理解加应用,后者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从课堂讨论的效果来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通过讨论可以辨析不同实验材料的优劣,加深了对减法反应时实验的理解。

2. 认知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理论+应用)

针对认知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个主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努力拉近学生与心理学家们的感知距离,二是激活枯燥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一方面,认知心理学教材的主体框架主要由认知心理学家以及他们的理论和实验构成,对于每位心理学家的冷冰冰的名字,学生不感兴趣,因此我们要求学生选择一位认知心理学家,通过查阅资料,在课堂上介绍他/她的生平、研究兴趣、最主要的学术观点、学术界对该观点的评价,等等。这样做,拉近了学生与心理学家的距离,而且通过了解认知心理学家的工作及他们的贡献,无形中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从而加深了对心理学理论的印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介绍自己在生活中对认知心理学应用研究的例子。这项作业的目的在于把枯燥的课本理论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加深学生对枯燥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认知心理学的新进展

认知心理学发展到今天,有什么新的理论进展?为补充最新的学界研究内容,同时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求学生查阅认知心理学的最新文献,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就此展开课堂讨论,这种类型的小组讨论对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协力甚大。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做成PPT课件,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比如有的同学讲到“微表情”、“具身认知”等内容,兼具理论前沿性和现实生活性,深受同学们的好评。

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对认知心理学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教学相长和平等参与式教学。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同学们可以互相学习、启发,有助于培养和训练他们的综合分析、语言表达、沟通合作、异向思维等多方面的创新素质。作为教师,欣慰于同学们的积极参与,感慨于他们的研究潜力,小组讨论时学生准备的相关资料超出想象,他们以新的视野占据了丰富的知识点,扩展了认知心理学的教学资料。

   (三)开展实验教学(理论+实验)

有人总结了认知心理学课程的三大特点:术语多、实验多、理论多。术语+实验+理论构成了认知心理学的课程内容,尤其是实验,可以说是认知心理学的骨架,因此,实验教学是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

在教学中,我们把认知心理学的实验分成两类,一类为演示性实验,学生通过操作实验仪器来熟悉实验过程,了解实验原理;另一类为设计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为此,我们引进E-Prime软件,结合认知心理学经典的反应时实验和Stroop效应,等等,让学生自己编程,演示具体的实验过程。由此,学生一方面熟悉了软件和硬件的操作,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认知心理学实验过程的了解,深化了对认知心理学理论的认识。

阅读全文
认知心理学专题教学改革
作者:陈功香
发布时间:2019-05-04

    针对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困境以及认知心理学教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笔者尝试在教学中引进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首倡的“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类似讨论式课堂,又不完全等同于讨论式课堂。对分课堂强调师生、生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在于把讲授和讨论的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此外,在考核方法上,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价,并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对该课程的投入。对分课堂把教学划分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 因此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课堂。

    要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流程,把每章节的内容分为两个过程进行,在时间上拉开档期。第一个过程,先由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该章节的教学目标、基本内容、基本概念、重点难点;第二个过程,布置学生在一周后的课堂上针对该章节的内容做分组讨论。在中间的一周时间里,教师要根据该章节的教学目标布置相应形式的作业,可以是主观性的思考题,没有固定答案,学生要结合自己所学,动脑思考才能解答;还可以布置阅读笔记,以鼓励学生开展围绕教学内容的发散性读书,总之,这一周时间是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内容进行内化吸收的阶段,为之后的分组讨论做好充分准备。从笔者实施对分课堂的改革效果看,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对分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教师讲授内容的改变

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后,我们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了梳理和调整,找出每章的重点和难点,进而确定哪些内容需要教师讲授,哪些内容可以交给学生写读书笔记,哪些内容需要让学生进行讨论。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制定了新的学期授课计划,挂到该课程在学校课程中心的教学网页上,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的进程及安排。

   (二)小组讨论的内容设定

认知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包含大量的实验和理论争论,如果全部内容都由教师独立讲解,很难持续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为此,我们设置了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进行交互式学习。讨论的主题设置分以下两类:

1. 针对每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讨论(理论+探索)

比如,第一章主要介绍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且针对每一种方法都有相应的实验支持。学生要充分学习并理解每一种研究方法,就需要熟悉并学会操作实验过程。为此,我们考虑设置两个作业题目:一是请考虑用汉语实验材料,采用减法反应时的方法考察短时记忆编码问题;二是分析相加因素法实验逻辑的合理性。前者是理解加应用,后者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从课堂讨论的效果来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通过讨论可以辨析不同实验材料的优劣,加深了对减法反应时实验的理解。

2. 认知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理论+应用)

针对认知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个主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努力拉近学生与心理学家们的感知距离,二是激活枯燥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一方面,认知心理学教材的主体框架主要由认知心理学家以及他们的理论和实验构成,对于每位心理学家的冷冰冰的名字,学生不感兴趣,因此我们要求学生选择一位认知心理学家,通过查阅资料,在课堂上介绍他/她的生平、研究兴趣、最主要的学术观点、学术界对该观点的评价,等等。这样做,拉近了学生与心理学家的距离,而且通过了解认知心理学家的工作及他们的贡献,无形中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从而加深了对心理学理论的印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介绍自己在生活中对认知心理学应用研究的例子。这项作业的目的在于把枯燥的课本理论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加深学生对枯燥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认知心理学的新进展

认知心理学发展到今天,有什么新的理论进展?为补充最新的学界研究内容,同时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求学生查阅认知心理学的最新文献,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就此展开课堂讨论,这种类型的小组讨论对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协力甚大。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做成PPT课件,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比如有的同学讲到“微表情”、“具身认知”等内容,兼具理论前沿性和现实生活性,深受同学们的好评。

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对认知心理学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教学相长和平等参与式教学。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同学们可以互相学习、启发,有助于培养和训练他们的综合分析、语言表达、沟通合作、异向思维等多方面的创新素质。作为教师,欣慰于同学们的积极参与,感慨于他们的研究潜力,小组讨论时学生准备的相关资料超出想象,他们以新的视野占据了丰富的知识点,扩展了认知心理学的教学资料。

   (三)开展实验教学(理论+实验)

有人总结了认知心理学课程的三大特点:术语多、实验多、理论多。术语+实验+理论构成了认知心理学的课程内容,尤其是实验,可以说是认知心理学的骨架,因此,实验教学是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

在教学中,我们把认知心理学的实验分成两类,一类为演示性实验,学生通过操作实验仪器来熟悉实验过程,了解实验原理;另一类为设计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为此,我们引进E-Prime软件,结合认知心理学经典的反应时实验和Stroop效应,等等,让学生自己编程,演示具体的实验过程。由此,学生一方面熟悉了软件和硬件的操作,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认知心理学实验过程的了解,深化了对认知心理学理论的认识。

收起

教学团队

认知心理学教师队伍在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上较为合理。4人中有1人属于教授,1位副教授,1位讲师,职称结构合理。3位教师年龄在30到50之间,年龄结构较为合理。3位教师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学缘结构合理,所有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